对于孩子看来,“打人”并非真的的打人,或许只不过情绪发泄的一种表现,是一个动作,也大概是模仿大人。譬如在家庭日常父母有打人的动作,或者是看电视镜头有打架的画面,无论是真打还是假打,由于孩子没办法辨别,是比较容易模仿的。又譬如是在外面玩耍时看到别的孩子伸手打人。这个时候大家的父母应该从旁加以引导,教育孩子打人是错误的,应该如何处置呢?
第一时间予以制止,必须要让孩子了解,这种攻击行为都是不被同意的;
第二,父母要引导孩子主动向被打的孩子道歉,如此也能让孩子训练用语言来解决问题,可以让两个小朋友牵牵手来表示歉意或者谅解。
慢慢引导几次后,就会有改变的。孩子的世界简单、纯洁,大家父母做到言传身教比什么都要紧。
通常来讲,6岁前都是孩子社会道德规范打造的要紧阶段。越小的孩子,由于他们的语言能力不足,孩子们常常会通过肢体传达身体语言,他们的行为受直觉情绪的驱动,缺少道德规范的约束。
一些孩子的攻击行为被爸爸妈妈放纵,他们便慢慢变成了别的人眼中的坏孩子;有的孩子的攻击行为被爸爸妈妈非常不错地纠正和引导,他们成为了了解行为自控的孩子。孩子的攻击行为被放纵,会给他们的将来带来两方面的后果;
其一,这类孩子或许会被排挤;
其二,有频繁的攻击行为的孩子,长大后有打架和争斗的行为倾向,不利于好的人际交往,也不利于和谐的家庭关系的打造。
孩子爱打人,大人别“以牙还牙”
爸爸妈妈们在面对孩子的打人行为,建议立即阻止,但不主张爸爸妈妈通过“打”孩子以牙还牙的方法企图纠正孩子,不少爸爸妈妈都在犯这种错。
由于爸爸妈妈“打孩子”这一动作,虽然短期内会抑制孩子的行为,但不可以让孩子的打人行为得到纠正。相反,还会让孩子感觉“打”是一种正确的制止他们的行为,只是受制于自己不够强大。爸爸妈妈最正确的办法,是立即阻止,给孩子打造道德规范,告诉孩子正确的与人相处的办法。
爸爸妈妈错误的教育方法一种是言听计从,从小就任由孩子任性胡闹,如此孩子长大后势必不会怎么样控制我们的情绪,稍有不顺心就喜欢用暴力发泄来解决问题。
另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棍棒教育,孩子对爸爸妈妈教育方法的效仿,就会出现暴力行为。
在这里要强调一点,控制孩子的暴力倾向,需要从小抓起。当孩子初次出现攻击行为时,爸爸妈妈不要感觉这没什么大不了就由他去,而是要准时制止和纠正,不然久而久之,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会在他们眼里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,一旦爆发,后果不堪设想。